close

 

文/Ark(人文社會學系)

標題是非常容易說反話的,目的在引人注意。我要誠實地說,這篇文章的主題,其實不是怪,而是「一點都不怪」。

  比如說,夾腳拖。比如說,會移動的寢室生物。再怪的文化現象,一旦經過一年四季的視覺洗禮,大概不用透過流言蜚語的投遞,也很快會變成最不值錢的小秘密吧。別擔心,交大寢室文化的等級並沒有淪落到「一點都不怪」的程度,至少,每年新生入學時,我們又會培養一批新的人出來繼續把它當成特殊現象來作為交流話題。我這裡要說的,是比上述現象更加平凡、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出現,最最一文不值的「怪奇現象」。

  紅黃白以外的路邊停車線──藍線。草地一角孤獨地出現又消失的鞦韆。大概從來沒有人違規的交通標誌「禁止滑板」。某門課堂上的塗鴉產物。餐廳外牆上長年如展覽般一字排開的陶器。

  那些是什麼?為什麼在那裡?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它們的存在,真的這麼理所當然嗎?

鳩佔鵲巢的異國美食

  照片來自浩然圖書館的每一張讀書桌,桌上貼有「禁止飲食」的標示。再正常也不過了,不是嗎?就跟我們平常看到的一樣,圖片中禁止的飲食為漢堡與可樂。

  ……真的正常嗎?

  再仔細想一下。為什麼放的不是米粉與貢丸湯、炒飯與酸辣湯,而是漢堡與可樂?明明不是本地食物,卻大剌剌地作為「飲食」總代表,被放在「禁止飲食」的圖示裡,我把它稱之為「鳩佔鵲巢的異國美食」。

  現在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

  想像過去的人吃飯,不論是正餐或甜點,大多會區隔出一段特定的時間,坐在餐桌前進食。而現代人除了特定場合、特定約會以外,幾乎很少有一段排出來的時間是坐下來好好吃飯的──從工二到圖書館的路上,隨便買點什麼東西吃;從辦公室到家裡的路上,隨便買點什麼東西吃。進而圖書館或捷運有了禁止飲食的必要,同時,LOGO的製作者便要開始思考,畫什麼食物上去最具代表性。

  漢堡與可樂──全球化的飲食,在我們身處的時代社會,早就已經是再自然不過的東西了。嘗試描述一下速食的特色:生產線促成的快速大量製造、容易包裝的形狀與小體積、事先配成一套的簡單組合、零碎的時間也可以拿出來吃、便於攜帶。也就是說,速食的方便性,不正好符合現代人「在路上隨便買點東西吃」的需求?

  從生活方式的改變,到方便性食物的普遍、禁止飲食的出現,浩然圖書館的讀書桌上,於是多出了許多「鳩佔鵲巢的異國美食」。

 食物

 

我去112上個廁所

  112不是某棟大樓的某間教室。如地圖所標示的,計中的確有一間男廁,編號為112,而這個計中112,跟其他編號一樣,乃是「編號社會」的一個齒輪。

  現代社會是個編號社會。教室有編號,路燈有編號,廁所有(或許是被誤植的)編號;人也有編號──學號、教師編號、國民身分證號碼。有時候,這些編號甚至比你還能代表你自己,比如說,選課的時候、進圖書館的時候、辦保險的時候。在編號篡了你本人的位時,你有什麼感覺?是否有點為「自己」感到不平?因為,能證明我是我本人的,竟然不是我的姓名、人格特質、外貌、我的興趣、所研讀的專門學科,而是一串和教室一樣照順序編排的數字!

  為了區別,路燈需要編號──它們每一支都長得一樣。為了操控管理,囚犯需要編號──最好讓他們每個人都變得一樣,忘了自己的特殊性,乖乖聽話。然而,我們不是路燈,也不是囚犯。是否需要編號?當我的編號「台灣人C2XXXXXXXX!」被喊出來的時候,或許我真的會像被支配的「囚犯12345號」一樣,服從上位者的命令,因為,編號當中是帶有強制性的,對方有權編你的號,有權讓你的存在暫時失去意義,和其他所有編號沒有什麼不同。

  不要忘了,誤植教室編號的廁所,終究並不等於教室。

 

  隨處可見的編號,大量被使用的「禁止飲食」。眼前所熟悉的景象,因為太過習慣,很容易便讓人忘了去思考造成現狀的背後邏輯。

  ──見怪不怪,於是成了現代人除了拿手的專業訓練以外最厲害的技能。

  IMG_647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d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